麦冬

麦冬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麦冬
拼音拼读
mài dōng
药材别名
麦门冬、沿阶草、不死药、禹余粮
英文名称
ophiopogon japonicus
功效分类
清虚热药
补阴药
药用部分
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的块根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地下具细长匍匐枝,节上被膜质苞片,须根常有部分膨大成肉质的块根。叶丛生,窄线形,先端钝或锐尖,基部狭窄,叶柄鞘状,两侧有薄膜。总状花序顶生;苞片膜质,每苞腋生1~3花;花淡紫色,偶为白色,形小,略下垂;花被6片,开展,卵圆形;雄蕊6.花丝不明显,较短于花药,花药先端尖;子房半下位,3室。浆果,球状,早期绿色,成熟时深绿色或蓝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
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阴湿处、林下或溪旁。分布于山东、安徽、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
浙江于栽培后第3年立夏时采挖,称“杭麦冬”。麦冬挖起后,剪下块根,洗净泥土,晒3~4天,堆通风处,使其反潮,蒸发水气,约3日,摊开再晒,如此反复2~3次。晒干后,除净须根杂质即可。
药材性状
纺锤形或长圆形,两端略尖,中部充实或略收缩,长1.5~3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未干透时,质较柔软,干后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黄白色,角质样,中央有细小中柱。气微香,味微甜。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甘、微苦。归心经、肺经、胃经。
功效作用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阴药。
临床应用
用量6~12克,煎汤内服;或入丸、散、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煎汤涂;或鲜品捣汁搽。用治肺燥干咳、吐血、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等。
药理研究
有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增强耐缺氧,延长常压缺氧的存活时间;增强免疫功能;降血糖;延缓衰老;抑制胃肠推进作用;抗菌。麦冬为良好的养阴润肺药,近年来发现其在降低血糖的作用较好;临床应用强心作用稳定而效果佳。实验还证明,麦冬中的水溶性多糖有抗缺氧和免疫促进作用。
化学成分
含多种甾体皂苷,其中麦冬皂苷A含量最高,麦冬皂苷B次之;此外含多种高异黄酮类化合物。从浙麦冬中还分离鉴定出5种黄酮类化合物。另还含麦冬黄酮A、鲁斯可皂昔元、薯蓣皂苷元、麦冬黄烷酮、α-广藿香烯、十六烷酸乙酯、齐墩果酸等。
使用禁忌
虚寒泄泻、湿浊中阻、风寒或寒痰咳喘者禁用。
配伍药方
①治肺燥咳嗽:麦冬15克,桑白皮15克。水煎服。(《新编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肺热咳嗽:麦冬12克,北沙参12克,黄芩9克,桔梗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③治胃酸缺少:麦冬、石斛、牡荆各6克,糯稻根9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④治中耳炎:鲜麦冬块根捣烂取汁,滴耳。(《广西本草选编》)
⑤治小便闭淋:鲜麦冬90克(干品30克)。水煎成半杯,饮前服,2~3次。(《福建民间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广东狼毒 guǎng dōng láng dú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生用或煎煮时间过短,会引起舌肿麻木,甚至有中枢神经中毒症状。

荔枝核 lì zhī hé
行气散结、祛寒止痛。属理气药。

地枫皮 dì fēng pí
祛风除湿、行气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木香 mù xiāng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属理气药。

辣椒 là jiāo
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属温里药。

三分三 sān fēn sān
解痉镇痛、祛风除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紫贝齿 zǐ bèi chǐ
镇惊安神、平肝明目。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白扁豆 bái biǎn dòu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胡椒 hú jiāo
温中散寒、下气、消痰。属温里药。

马兜铃 mǎ dōu líng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