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
 
					仙人掌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仙人掌
					拼音拼读
						xiān rén zhǎng
					药材别名
						龙舌、火掌、仙巴掌、凤尾簕、平虑草、老鸦舌、神仙掌、观音掌、观音刺、霸王树、刺巴掌、番花、麒麟花、佛手刺、避火簪
					英文名称
						cactus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Ker-Gaur.) Haw.的地上部分或全株。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肉质植物,常丛生,灌木状。茎下部稍木质,近圆柱形,上部有分枝,具节;茎节扁平,倒卵形至长圆形,幼时鲜绿色,老时变蓝绿色,有时被白粉,其上散生小瘤体,每一瘤体上簇生数条针刺和多数倒生短刺毛,针刺黄色,杂以黄褐色斑纹。叶退化成钻状,早落。花单生或数朵聚生于茎节顶部边缘,鲜黄色;花被片多数,外部的带绿色,向内渐变为花瓣状,广倒卵形;雄蕊多数,排成数轮,花药2室;子房下位,1室,花柱粗壮,柱头白色。浆果多汁,倒卵形或梨形,紫红色。种子多数。花期5~6月。
					产地分布
						仙人掌生于沿海沙滩的空旷处,向阳干燥的山坡、石上、路旁或村庄。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以及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采收加工
						栽培1年后即可随用随采。鲜用或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仙人掌以全株入药(刺除外)。近基部老茎呈圆柱形,其余均呈掌状,扁平,每节呈倒卵形至椭圆形,每节长 6~25厘米或更长,直径 4~15厘米,厚 0.2~0.6厘米,表面灰绿色至黄棕色,具多数因削除小瘤体上的利刺和刺毛而残留的痕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粉性,灰绿色、黄绿色至黄棕色。气微,味酸。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胃经、肺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行气活血、凉血止血、解毒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10~30克,煎服;或3~6克,焙干研末;或捣汁。仙人掌外用鲜品适量捣敷。主治胃痛、痞块、痢疾、喉痛、肺热咳嗽、肺痨咯血、吐血、痔血、疮疡、乳痈、痄腮、癣疾、蛇虫咬伤、烫伤和冻伤。
					药理研究
						仙人掌具降血糖、抗胃溃疡、抗炎、镇痛、抗应激、抑菌等作用。此外,还能延缓衰老。
					化学成分
						绿仙人掌生药浆分析含果胶多糖和胶渗出物。全草含无羁萜酮、无羁萜-3α-醇、蒲公英赛酮和蒲公英赛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
						虚寒者忌用,《岭南杂记》:其汁入目,使人失明。
					配伍药方
						1.治头痛:仙人掌去刺,剖成两爿,剖面撒食盐,合拢,湿草纸包,细铁线绑扡固定,火煨八成熟。将剖面贴额颞部,胶布固定,每次贴4小时,可连续使用。(《福建药物志》)
2.治痔疮出血:仙人掌30克,炖牛肉250克,顿服。(《草木便方今释》)
3.治颈淋巴结核:仙人掌茎剖开两爿,剖面撒上煅牡蛎粉,合紧烤热后,取含牡蛎粉剖面敷患处,胶布固定。(《福建药物志》)
4.治小儿头上秃疮:仙人掌焙干为末,有汗干掺,无汗油调。(《普济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金银花 jīn yín huā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远志 yuǎn zhì
安神益智、祛痰、消肿。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仙人掌 xiān rén zhǎng
行气活血、凉血止血、解毒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贯众 guàn zhòng
清热解毒、杀虫、止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瓜子金 guā zǐ jīn
祛痰止咳,活血消肿,解毒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槟榔 bīng láng
驱虫、消积、下气、行水。属驱虫药。
 
						黄芪 huáng qí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玄明粉 xuán míng fěn
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消肿散结。属泻下药下分类的攻下药。
 
						千斤拔 qiān jīn bá
祛风除湿,强筋壮骨,活血解毒。属杀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香附 xiāng fù
行气解郁、调经止痛。属理气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