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刘寄奴

北刘寄奴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北刘寄奴
拼音拼读
běi liú jì nú
药材别名
金钟茵陈、吹风草、鬼麻油、土茵陈
英文名称
North Liu mail Nu
功效分类
活血调经药
药用部分
玄参科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干燥全草。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全株密被锈色短毛。根有分枝。茎单一,直立,上部多分枝,稍具棱角,茎上部带淡红色。叶对生;无柄或具短柄;叶片二回羽状全裂,条形或条状彼针形,长约8毫米,宽1~2毫米。花对生于茎枝上部,成疏总状花序;花梗极短,有1对小苞片,线形;萼筒长1~1.5厘米,有10条显著的主脉,萼齿5,长为筒部的1/4~1/3;花冠上唇红紫色,下唇黄色,长2~2.5厘米,筒部伸直,上唇镰状弯曲,额稍圆,背部密被长纤毛,下唇先端3裂,褶襞高拢成瓣状,外被短柔毛;雄蕊4,二强,花丝基部被毛,下部与花冠筒合生;花柱长,先端稍粗而弯曲。蒴果宽卵圆形,先端稍扁斜,包于宿存萼内。种子黑色。花期7~8月,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及草地上。遍布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根短而弯曲,稍有分枝。茎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长30~80厘米,密被锈色短毛,具棱;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边缘呈纤维性,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上部的叶多互生,多已破碎脱落,完整者呈羽状深裂,深绿色。总状花序顶生,花有短梗,带筒状花萼,长约1.5厘米,表面有10条隆起的纵棱,顶端5裂。棕黄色唇形花冠残留。蒴果长椭圆形,棕黑色,具多数纵纹,质脆易破裂。种子细小,多数,表面皱缩。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脾经、胃经、肝经、胆经。
功效作用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瘀血经闭,月经不调,产后瘀痛,癥瘕积聚,血痢,血淋,湿热黄疸,水肿腹胀,白带过多。
药理研究
具有保肝利胆、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有抗菌作用。
化学成分
本品含10-对香豆酰桃叶珊瑚苷,8-异马钱素和阿克苷。全草还含挥发油。
使用禁忌
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配伍药方
①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北刘寄奴30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②治肠炎、痢疾:北刘寄奴30克,委陵菜15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③治淋浊:北刘寄奴15克,白茯苓12克。水煎。(《吉林中草药》)
④治热闭,小便不利:北刘寄奴30~45克。水煎,调冬蜜服。日服1~2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白带:北刘寄奴30克。水煎,冲黄酒,红糖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感冒,咳嗽:北刘寄奴9~15克。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脚癣:鲜北刘寄奴适量。水煎洗患处。(《福建药物态》)
相关中药材推荐

麝香 shè xiāng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属开窍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胆矾 dǎn fán
涌吐、解毒、去腐。属涌吐药。

鸡骨香 jī gǔ xiāng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属理气药。

石菖蒲 shí chāng pú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女贞子 nǚ zhēn zǐ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属补虚药分类下的补阴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南鹤虱 nán hè shī
有驱虫功能。属驱虫药。

赤石脂 chì shí zhī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