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

杜仲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杜仲
拼音拼读
dù zhòng
药材别名
川杜仲、丝连皮、扯丝皮、思仙、思仲、玉丝皮、丝棉皮
英文名称
Eucommia ulmoides
功效分类
补阳药
药用部分
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树皮。
动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20米,树皮、叶、果折断后有白色胶丝。树皮灰褐色,粗糙,嫩枝有黄褐色毛,不久变秃净。叶互生,叶柄长1~2厘米;叶片椭圆形、卵形或矩圆形,薄革质,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锯齿。花单生于当年生枝基部,花单性,雌雄异株,无花被;雄花苞片倒卵状匙形,雄蕊5~10枚,雌花苞片倒卵形,子房无毛,扁而长,先端2裂。翅果扁平,长椭圆形,先端2裂,基部楔形。花期4~5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
4~6月剥取,刮去粗皮,堆置“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晒干。
药材性状
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大小不一,厚3~7毫米。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有的树皮较薄,未去粗皮,可见明显的皮孔。内表面暗紫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归肝经、肾经。
功效作用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临床应用
用量6~9克,煎服、浸酒或入丸散。用治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症。
药理研究
具有降血压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对离体子宫有抑制作用;具有利尿作用;有明显的镇痛、抗炎等作用。药理实验表明,皮、叶水浸物、醇浸物具急性降压和扩张血管作用。
化学成分
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右旋丁香树脂酚、杜仲苷、杜仲素A、赤式二羟基去氢二松柏醇等成分。近年有道,枝皮含二十九烷、二十八醇、β-谷甾醇、白桦脂醇、白桦脂酸、乌苏酸。
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肾炎:杜仲、盐肤木根各30克,加猪肉酌量炖服。(《福建药物志》)
②治风冷伤肾,腰痛不能屈伸:杜仲1斤(切,姜汁制,炒去丝断)。上用无灰酒三升,浸十日。每服二、三合, 日四、五服。(《三因方》杜仲酒)
③治妇人胞胎不安:杜仲不计多少(去粗皮、细锉,瓦上焙干)。捣罗为末,煮枣肉糊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烂,糯米汤下。(《圣济总录》杜仲丸)
④治高血压病:a.生杜仲12克,桑寄生15克,生牡蛎18克,白菊花9克,枸杞子9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b.杜仲、黄芩、夏枯草各15克。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⑤治风虚多汗,夜卧尤甚:杜仲(去粗皮,炙,锉)60克,黄芪(锉)、牡蛎(煅赤)各90克,麻黄根15克。上四味,捣罗为细散。每服6克,煎败扇汤调下,食后服,日二。(《圣济总录》杜仲散)
相关中药材推荐

麝香 shè xiāng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属开窍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胆矾 dǎn fán
涌吐、解毒、去腐。属涌吐药。

鸡骨香 jī gǔ xiāng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属理气药。

石菖蒲 shí chāng pú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女贞子 nǚ zhēn zǐ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属补虚药分类下的补阴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南鹤虱 nán hè shī
有驱虫功能。属驱虫药。

赤石脂 chì shí zhī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