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涎香

龙涎香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龙涎香
拼音拼读
lóng xián xiāng
药材别名
龙腹香、鲸涎香、龙漦、龙泄
英文名称
ambergris
功效分类
理气药
药用部分
来源于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Physeter catodon Linnaeus的肠内病理分泌物。
动植物形态
齿鲸类中最大的一种。一般体长14米左右,最大者可达23米。雌雄个体差异大,雌者仅雄者之半。头部庞大,占体长1/4~1/3,前端截形。吻向前突出于下颌1.5米。额部巨大,内有特殊脂肪体,或称鲸蜡器官。外鼻孔1个,位于头顶左侧前缘。眼位于口角的后方。外耳孔极小。上颌具无功能性的痕迹齿;下颌狭窄,每侧具25~30枚圆锥形细齿。鳍肢较小,宽而圆,无背鳍,但具少数肉峰,尾鳍较宽。体背暗黑色,体侧略淡,腹面银灰色或白色。
产地分布
生活于世界各大洋中,喜活动于热带和亚热带温暖海洋。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尤以台湾海域最多。
采收加工
捕杀抹香鲸时在肠中取出分泌物。抹香鲸有时把肠内分泌物排出海上,或老鲸死后遗于海洋上,故又可在海洋上捞得。
药材性状
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黑棕色,常附着有颜色深浅相间的不规则弧形层纹和白色点状或片状斑。少数呈灰褐色的可见墨鱼嘴样角质物嵌于其中。质轻而脆,断面外表层为黑灰色,内层为黑色、灰白色与灰黄色相间。嚼之如蜡,有粘牙感。微具特殊香气和微腥气。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酸、涩。归心经、肝经、肺经、肾经。
功效作用
行气活血、止咳化痰、消积利水。属理气药。
临床应用
用量0.3~1克,研末服。用治咳嗽、胸闷、癥瘕积聚、心腹疼痛、神昏、淋证。
药理研究
实验表明,小量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表现抑制;对离体心脏有强心作用,对整体动物则引起血压下降。
化学成分
约含25%龙涎香醇以及二氢-γ-紫罗兰酮、α-龙涎香八氢萘醇、龙涎香醛、γ-环高香叶氯代物、降龙涎醚醇等,还含粪甾醇、表粪甾醇、胆固醇。
使用禁忌
孕妇忌用。
配伍药方
治温邪内陷心包:犀角粉1克,羚羊角粉1克,麝香0.3克,牛黄0.3克,冰片0.3克,龙涎香0.3克,珍珠粉0.3克,琥珀3克,朱砂3克,薄荷冰0.15克。(《湿病刍言》回苏散)
相关中药材推荐

大戟 dà jǐ
泻水饮、利二便。属泻下药下分类的峻下逐水药。

钩藤 gōu téng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

王不留行 wáng bù liú xíng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竹茹 zhú rú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蟾酥 chán sū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属开窍药。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龙葵 lóng kuí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绞股蓝 jiǎo gǔ lán
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并有类似人参的强壮补益作用。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紫玉簪 zǐ yù zān
拔脓解毒,生肌。

麦芽 mài yá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