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蚕

僵蚕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僵蚕
拼音拼读
jiāng cán
药材别名
天虫、僵虫、白僵蚕
英文名称
stiff silkworm
功效分类
息风止痉药
药用部分
蚕蛾科昆虫家蚕蛾Bombyx moriL.的幼虫感染白僵菌Beauveriabasiana (Bals.)Vaillant致死的干燥虫体。
动植物形态
雌雄成虫全身皆密布白色鳞片。体长1.6~2.3厘米。翅展3.9~4.3厘米。头部较小。复眼l对。口器退化,下唇须细小。触角呈羽毛状。翅2对,前翅位于中胸部,呈三角形,较大;后翅生自后胸,较小;翅面有白色鳞片。雌性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性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体色灰白色至白色,胸部第2、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l尾角。
产地分布
人工饲养,一年可繁殖3代。分布于全国各地,以长江以南为主。
采收加工
收集养蚕时自然感染白僵菌病死或人工接种培养的僵蚕,以石灰吸收水分后,晒干或微火焙干。
药材性状
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厘米,直径0.5~0.7厘米。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黄棕色;体腹面有足8对,呈突起状,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叉分枝状。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具4个亮黑色或亮棕色的丝腺环。气微腥,味微咸。
性味归经
性平,味咸、辛。归肝经、肺经、胃经。
功效作用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
临床应用
用量5~9克,煎服或人丸、散。用治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
药理研究
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具有抗凝血、降血糖和明显抑制肉瘤S180的生长,及具有较弱的抑制细菌生长等作用。
化学成分
僵蚕主要含蛋白质,脂肪。尚含多种氨基酸以及铁、锌、铜、锰、铬等微量元素。
使用禁忌
心虚不宁、血虚生风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风壅牙痛:僵蚕,藁本、白芷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揩牙痛处,用盐水灌漱。(《普济方>僵蚕散)
②治重舌、木舌:僵蚕3克,黄连(蜜炒)6克。为末,掺之,涎出为妙。(《积德堂经验方》)
③治喉痹口疮,腮颊肿痛:白僵蚕(炒去丝、嘴)、牛蒡子(微炒)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每30克作1.5丸。每服1丸,含化,食后。(《杨氏家藏方》消毒丸)
④治喉痹失音:瓜蒌皮(炒)、僵蚕(炒)、甘草(炒)各6克。共为末。每服9克,姜汤下。(《疑难杂症简方》)
⑤治喘嗽,喉中如锯,不能睡卧:好末茶30克,白僵蚕30克。上为细末,放碗内,倾沸汤一小盏,用盏盖定,临卧,再添汤点服。(《瑞竹堂经验方》僵蚕汤)
⑥治瘰疬:白僵蚕,研末,水服1.5克,日三服。(《千金要方》)
⑦治遍身瘾疹,疼痛成疮:白僵蚕,焙令黄色,细研为末,酒服。(《圣惠方》)
⑧治一切疥癣:白僵蚕24枚(炒去丝),蝎梢5枚(去毒,微炒),地龙3条。上件研令极细。分作二服,小儿作五服。温酒调下。服药,然后澡浴。(《杨氏家藏方》三神散)
相关中药材推荐

地枫皮 dì fēng pí
祛风除湿、行气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雷丸 léi wán
杀虫消积。属驱虫药。

马兜铃 mǎ dōu líng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常山 cháng shān
截疟、涌吐劫痰。属涌吐药。

三丫苦 sān yā kǔ
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燥湿止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金沸草 jīn fèi cǎo
降气、化痰、行水。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黄芪 huáng qí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苘麻子 qǐng má zi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通乳、退翳。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广藿香 guǎng huò xiāng
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属化湿药。

山药 shān yào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