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淫羊藿

巫山淫羊藿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巫山淫羊藿
拼音拼读
wū shān yín yáng huò
药材别名
千两金、干鸡筋
英文名称
Epimedium wushanense
功效分类
补阳药
药用部分
来源于小檗科植物巫山淫羊藿Epimedium wushanenseT.S.Ying的干燥叶。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株高50~80厘米。根状茎结节状,粗短。一回三出复叶基生和茎生,叶片革质,小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9~23厘米,宽1.8~4.5厘米,叶背面具柔毛或无毛,叶面无毛,先端渐尖或长渐尖,边缘具刺齿.基部心形,顶生小叶基部具均等的圆形裂片,侧生小叶基部的裂片偏斜,内边裂片小,圆形,外边裂片大,三角形,渐尖,上面无毛,背面被绵毛或秃净,叶缘具刺锯齿,花茎具2枚对生叶。圆锥花序顶生,长15~30厘米,偶达50厘米,具多数(25~70)花朵,花序轴无毛,花梗长1~2厘米,疏被腺毛或无毛,花淡黄色。直径选3.5厘米,萼片2轮,外萼片近圆形,长2~5毫米,宽1.5~3毫米,内萼片阔椭圆形,长3~15毫米,宽1.5~8毫米。先端钝,花瓣呈角状距,淡黄色。向内弯曲,基部浅杯状.有时基部带紫色,长于内侧萼片,长0.6~2厘米,雄蕊长约5毫米,花丝长1~1.5毫米,花药长约4毫米,瓣裂,裂片外卷,雌蕊长约5毫米,子房斜圆柱状,含胚珠10~12枚。蒴果长约1.5厘米。花期4~5月。果期5~6月。
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300~1700米的林下、灌丛、草丛或石缝中。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
采收加工
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
药材性状
为二回三出复叶,小叶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9~23厘米,宽1.8~4.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边缘具刺齿,侧生小叶基部的裂片偏斜,内边裂片小,圆形,外边裂片大,三角形,渐尖。下表面被绵毛或秃净。近革质。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甘。归肝经、肾经。
功效作用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煎汤服。用治肾阳虚衰,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绝经期眩晕。
药理研究
巫山淫羊藿多糖多相脂质体灌胃,能提高老龄小鼠红细胞、肝组织等抗氧化能力,能提高老龄雄性大鼠、小鼠学习记忆行为,抵制老龄小鼠脑及全血胆碱酯酶活性。
化学成分
部分含黄酮类成分:淫羊藿黄酮苷及巫山淫羊藿黄酮苷,宝藿苷Ⅰ、Ⅱ、Ⅵ,柔藿苷,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鼠李糖苷,淫羊藿属苷,8-异戊烯基山柰酚-4'-甲氧基-3-[木糖基(1-4)鼠李糖苷]-7-葡萄糖苷;此外尚含钙等无机 元素。
使用禁忌
阴虚而相火易动者禁服。
配伍药方
治阳痿:巫山淫羊藿9克,土丁桂24克。鲜黄花远志30克。鲜金樱子60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麝香 shè xiāng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属开窍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胆矾 dǎn fán
涌吐、解毒、去腐。属涌吐药。

鸡骨香 jī gǔ xiāng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属理气药。

石菖蒲 shí chāng pú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女贞子 nǚ zhēn zǐ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属补虚药分类下的补阴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南鹤虱 nán hè shī
有驱虫功能。属驱虫药。

赤石脂 chì shí zhī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