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

赤芍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赤芍
拼音拼读
chì sháo
药材别名
赤芍药、木芍药、红芍药
英文名称
red peony root
功效分类
清热凉血药
药用部分
毛茛科植物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根。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单一或少分枝。茎直立,有粗而钝的棱,光滑无毛。叶互生,茎下部叶为2回3出复叶,叶片轮廓呈卵形;小叶通常2回深裂,小裂片宽披针形至披针形,先端急尖或锐尖,全缘,上面沿脉疏生短毛,下面无毛或沿脉被短硬毛。花2~4朵生茎顶端和其下的叶腋,萼片约4,绿色;花瓣6~9片,紫红色至粉红色,宽倒卵形;雄蕊多数,花药黄色;花盘肉质,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5,离生。瞢荚果2~5,密被黄色细茸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林缘、草坡上。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药材性状
圆柱形,稍弯曲,长5~40厘米,直径0.5~3厘米。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并有须根痕及横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苦。归肝经、脾经。
功效作用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临床应用
用量6~12克,煎汤服。用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养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药理研究
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动脉硬化;小剂量轻度抑制心脏,大剂量明显抑制心脏,并有传导阻滞作用,使冠脉流量增加及减少外周阻力;治疗和预防心脏功能降低。抗肿瘤;具有保肝、清除氧自由基、解除肠痉挛、抑菌等作用。有排钠作用。提取物在体外对肾上腺素、ADP、烙铁头蛇毒和花生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水煎剂在体外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抑制作用。正丁醇提取物腹腔注射对小鼠S-180实体瘤有抑制作用。因本品含苯甲酸及酚类,可配合其他中草药作为化妆品的防腐剂。
化学成分
含芍药苷、新芍药苷、赤芍甲素、赤芍乙素及棕榈酸、二氢芹菜素、丹皮酚原苷、赤芍素、β-谷固醇、樟脑烃、香草酸、香荚兰酸等。
使用禁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血虚无瘀之症及痈疽己溃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衄血不止:赤芍为末,水服6克。(《事林广记》)
②治肠风下血:赤芍30克、瓦上烧存性,为末,温酒调下6克。(《妇人良方》)
③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疮:赤芍、当归、甘草等分为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不拘时、(《卫生易简方》)
④治急性乳腺炎:赤芍30~6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另用白蔹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⑤治血痢腹痛:赤芍、黄柏去粗皮,炙)、地榆各30克。上三味,粗捣筛,每服15克。以浆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圣济总录》芍药汤)
相关中药材推荐

麝香 shè xiāng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属开窍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胆矾 dǎn fán
涌吐、解毒、去腐。属涌吐药。

鸡骨香 jī gǔ xiāng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属理气药。

石菖蒲 shí chāng pú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女贞子 nǚ zhēn zǐ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属补虚药分类下的补阴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南鹤虱 nán hè shī
有驱虫功能。属驱虫药。

赤石脂 chì shí zhī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