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白术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白术
拼音拼读
bái zhú
药材别名
于术、冬术、浙术、山蓟、山精
英文名称
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功效分类
补气药
药用部分
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大,略呈拳状。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木质化,具不明显纵槽。单叶互生;叶片3深裂,偶为5深裂,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叶缘均有刺状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凸起显著。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膜质,覆瓦状排列;基部叶状苞一轮包围总苞;花多数,着生于平坦的花托上;花冠管状,淡黄色,紫色先端5裂;雄蕊5,花药线形,花丝离生;雌蕊1,子房下位,密被淡褐色茸毛,花柱细长,柱头头状。瘦果长圆状椭圆形,微扁,被黄白色茸毛,冠毛羽状。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林边及灌木林中。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采收加工
霜降至立冬采挖,除去茎叶和泥土,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即可。烘干者称“烘术”;晒干者称“生晒术”,亦称“冬术”。
药材性状
根茎略呈圆柱状块形,下部两侧膨大,长3~12厘米,直径2~7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纹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的茎基和芽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淡黄色至淡棕色,并有棕色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有裂隙。气清香,味甜微辛,嚼之略带黏液性。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苦。归脾经、胃经。
功效作用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临床应用
用量6~12克,煎服;或入丸、散;或熬膏。用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等。
药理研究
有明显且持久的抗利尿作用,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淋巴肉瘤腹水瘤及人109食管癌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胃肠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抗胃溃疡;此外,还有解痉、保肝、抗菌等药理作用。还具有促进肠胃蠕动、利胆、抗氧化、降血糖、抗凝血、抗菌、扩张血管、抑制心脏、镇静等作用。
化学成分
主要含有挥发油,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苍术酮。白术中还分离得一种多糖——甘露聚糖AM-3,有免疫增强作用。可应用薄层扫描法测定白术中苍术酮的含量。另外本品还含α-葎草烯、石竹烯、桉叶醇、双白术内酯、东莨菪素、γ-固醇等。
使用禁忌
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慎服;内有实邪雍滞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脾虚胀满:白术60克,橘皮120克。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食前木香汤送下三十丸。(《全生指迷方》宽中丸)
②治痞,消食,强胃:白术60克,枳实(麸炒黄色,去穗)30克。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内外伤辨惑论》引张洁古枳术丸)
③治自汗不止:白术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要方》)
④治风瘙瘾疹:白术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要方》)
⑤治嘈杂:白术(土炒)120克,黄连(姜汁炒)60克。上为末,神曲糊丸,黍米大。每服百余丸,姜汤下。(《景岳全书》术连丸)
相关中药材推荐

石决明 shí jué míng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穿破石 chuān pò shí
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消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清热药。

小茴香 xiǎo huí xiāng
祛寒止痛、理气和胃。属温里药。

白附子 bái fù zǐ
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积雪草 jī xuě cǎo
清湿热、解毒消肿、活血利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石膏 shí gāo
清热降火、除烦止渴。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紫玉簪 zǐ yù zān
拔脓解毒,生肌。

茺蔚子 chōng wèi zi
活血调经、清肝明目。属活血化瘀药分类下的活血调经药。

榔榆皮 láng yú pí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石楠叶 shí nán yè
祛风湿,止痒,强筋骨,益肝肾。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