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蝎

全蝎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全蝎
拼音拼读
quán xiē
药材别名
全虫、蝎子、伏背虫、虿、䖯、杜柏、主簿虫、蛜?、虿尾虫
英文名称
Scorpio
功效分类
息风止痉药
药用部分
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全体。
动植物形态
成体长约6厘米。头胸部和前腹部绿褐色,后腹部土黄色。头胸部背甲呈梯形。侧眼3对。胸板三角形,螯肢的钳状上肢有2齿。触肢钳状,上下肢内侧有12行颗粒斜列。第三、四对步足胫节有距,各步足末端有2爪和1距。前腹部的前背板上有5条隆脊线。生殖板由两个半圆形甲片组成。栉状器有16~25枚齿。后腹部尾状,前四节各有10条隆脊线,第五节仅有5条,第六节的毒针下方无距。
产地分布
全蝎多栖息于山坡石砾、树皮、落叶下以及墙隙土穴、荒地的潮湿阴暗处。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福建、台湾。现已有人工饲养。
采收加工
春至秋季捕捉活蝎子,捕后放入清水中呛死,然后倒人锅内水煮,水量以没过蝎子为度。每500克蝎子加食盐150克,煮3~4小时,至水将尽时进行检查,用手指掐其尾端,如能挺直竖立,背见抽沟,腹瘪,即可捞出,置通风处阴干,用时以清水漂去盐质。
药材性状
全蝎药材头胸部和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约6厘米。头胸部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鳌肢及1对较长大的先端钳状脚须,形似蟹鳌,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前腹部7节,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有纵沟,末端有锐钩状毒刺。气微腥,味咸。
性味归经
性平,味辛,有毒。归肝经。
功效作用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
临床应用
用量2.5~4.5克,煎服;外用适量。全蝎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药理研究
全蝎具有一定的抗惊厥、抗癫痫作用;全蝎制剂给狗灌胃、肌注及静注,均有显著、持久的降压作用;全蝎煎剂或其提取物的降压作用,较其浸剂作用持久;对心血管系统表现为正性肌力,负性频率,收缩血管,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肿瘤的生长,对猪囊尾蚴有杀灭作用,麻痹骨骼肌,升高血糖,降低脑细胞线粒体的呼吸调节比、二磷酸腺苷与氧气之比、氧商及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增加心肌细胞线粒体氧商。用蝎毒素作用于蛙、豚鼠、家兔等动物,均可产生中毒现象。
化学成分
含全蝎毒素,为一种含碳、氢、氧、氮及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与蛇的神经毒类似。此外,尚含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胆甾醇、卵磷脂等。
使用禁忌
孕妇禁用。
配伍药方
①治中风,舌本强硬,言语不正:蝎梢(去毒)0.3克,茯苓(炒)30克,龙脑薄荷(焙)60克。上为末。每服6g,温酒下,或擦牙颊亦可。(《普济方》正舌散)
②治乙脑后遗症失语:茯苓90克,姜汁1匙,竹沥1杯,拌渍后晒干。全蝎15克,僵蚕、广郁金各60克,共研细末。每次6克,每日3次。食后开水调服。[《中医杂志》1982,(10):13转舌散]
③治手足痛风不可忍者:白附子、僵蚕(炒去丝)各30克,全蝎15克(炒),麝香一字。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温酒下,一日三服。(《妇人良方》通灵丸)
④治偏头痛不可忍:干蝎(去土,炒)、藿香叶、麻黄(去根、节)、细辛(去苗、叶)等分。上四味,捣罗为细散。每服3克,用薄荷酒下。(《圣济总录》神圣散)
⑤治一切牙痛:蝎梢、胡椒二味等分,为末揩痛处。(《卫生家宝》)
⑥治蛇咬伤:全蝎二只,蜈蚣一条(炙)。研末,酒下。(《经验良方》)
⑦治阴囊湿痒成疮,浸淫汗出,状如疥癣:全虫(酒洗,焙)、元胡、杜仲(炒)各9克。共研细末。空心用温酒调下9克。(《外科真诠》全虫散)
⑧治牛皮癣:清香油30克,入全蝎7枚,巴豆20枚,斑蝥10枚,同熬,候先焦者先去之,去了入黄蜡3克,候熔收起。朝搽暮愈,不损皮肉。(《证治准绳》)
相关中药材推荐

地枫皮 dì fēng pí
祛风除湿、行气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雷丸 léi wán
杀虫消积。属驱虫药。

马兜铃 mǎ dōu líng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常山 cháng shān
截疟、涌吐劫痰。属涌吐药。

三丫苦 sān yā kǔ
清热解毒、行气止痛、燥湿止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金沸草 jīn fèi cǎo
降气、化痰、行水。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黄芪 huáng qí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苘麻子 qǐng má zi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通乳、退翳。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广藿香 guǎng huò xiāng
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属化湿药。

山药 shān yào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