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

叶下珠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叶下珠
拼音拼读
yè xià zhū
药材别名
叶后珠、珍珠草、日开夜闭
英文名称
underleaf pearl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大戟科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L.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茎直立,通常带紫红色。单叶互生,二列,形似复叶,长椭圆形,长0.5~1.5厘米,宽0.2~0.5厘米,顶端钝或有小尖头,基部圆形,偏斜,背面灰白色,两面无毛;叶柄短,近于无柄;托叶小,披针形。雄花2~3朵,簇生于叶腋,萼片6。蒴果无柄,叶下二列着生,近圆形,赤褐色,表面有小鳞状凸起物;种子灰褐色。花期6~8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旷野草地、旱田、林缘或村边荒地。分布于广东、台湾、福建、江西、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拔取全草,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全草长10~40厘米。根黄白色,须根多数。茎圆柱形,有分枝;基部老茎灰褐色;幼枝灰褐色至棕褐色,有翅状锐棱,质脆,断面中空。叶互生,灰绿色,呈长椭圆形,先端斜或有小凸尖,基部偏斜,两面无毛,几无柄。生于叶背之下的小花已干,有的带有类似珍珠状的小果。气微香,叶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微苦。归肝经、脾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止泻,平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30克(水肿可用至60~ 90克),煎服;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伤口周围。用治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结石、肠炎、痢疾、小儿疳积、眼角膜炎、黄疸型肝炎;外用治青竹蛇咬伤。治疗肠炎腹泻及细菌性痢疾,可单用本品50克,煎服;也可配合老鹳草50克同用。在治疗夜盲症时,可用鲜草50~100克,加鸭肝2~3个同炖汤,熟后食鸭肝及汤。
药理研究
清热解毒:叶下珠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由热毒引起的症状,如高热、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
活血化瘀:叶下珠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适用于各种瘀血症状,如瘀血痛、淤血肿胀等。
止咳平喘:叶下珠有镇咳平喘的作用,可以缓解咳嗽和喘息症状,适用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抗炎消肿:叶下珠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引起的肿胀和疼痛。
抗菌抗病毒:叶下珠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对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化学成分
含槲皮素、紫云英苷、槲皮苷、异皮槲皮苷、芸香苷、没食子酸鞣质、蛋白质、糖类、抗坏血酸、三萜等成分。经动物实验证明,本品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具有保护肝细胞及提高细胞免疫力功能。在比较筛选不同植物抗HBV活性发现,本品体外抗HBV表现最优秀。试验证实了本品具有明显的抑制HBV-DNA和DNA聚合酶活性,能够抑制2.2.15细胞株HBSAG和HBEAG的表达,其抑制活性呈剂量依赖关系。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
叶下珠、黄芩、黄连、连翘:清热解毒、消炎抗菌,适用于热毒引起的高热、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叶下珠、桑叶、菊花、薄荷:清热解毒、止咳平喘,适用于痰热咳嗽、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叶下珠、当归、川芎、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用于瘀血症状、痛经等疾病。
叶下珠、黄连、苦参、黄芩: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适用于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冒等症状。
相关中药材推荐

麝香 shè xiāng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属开窍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胆矾 dǎn fán
涌吐、解毒、去腐。属涌吐药。

鸡骨香 jī gǔ xiāng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属理气药。

石菖蒲 shí chāng pú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女贞子 nǚ zhēn zǐ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属补虚药分类下的补阴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南鹤虱 nán hè shī
有驱虫功能。属驱虫药。

赤石脂 chì shí zhī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