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盆草

垂盆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垂盆草
拼音拼读
chuí pén cǎo
药材别名
鼠牙半支、瓜子草、佛指甲、狗牙草、山护花、狗牙瓣、地蜈蚣草
英文名称
Sedum sarmentosum
功效分类
利湿退黄药
药用部分
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体无毛。不育枝匍匐状。叶3片轮生,倒披针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1.5~2.5厘米,宽3~8毫米,顶端近急尖,基部渐狭,有距,边全缘。聚伞花序顶生;花无梗;苞片披针形,具距;萼片5,不等长,宽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5~5毫米,顶端稍钝;花瓣5,淡黄色,宽披针形或长圆形,顶端渐尖而有长尖头;雄蕊10枚,2轮,内轮着生于花瓣基部约1毫米处。种子卵圆形,长约0.8毫米,具细乳头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6~7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岩石石隙、沟边、路旁湿润处。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北及华东等地。
采收加工
7月采收,洗净,鲜用,或开水焯过,晒干。除去泥沙杂质,干品切段。
药材性状
茎纤细,长可达20厘米以上,部分节上可见纤细的不定根。3叶轮生,叶片倒披针形至矩圆形,绿色,肉质,长1.5~2.8厘米,宽0.3~0.7厘米,先端近急尖,基部急狭,有距。气微,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淡。归肝经、胆经、小肠经。
功效作用
清利湿热、解毒。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湿退黄药。
临床应用
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痈肿疮疡及急、慢性肝炎。内服:煎汤,用量干品15~30克,鲜品30~120克;或捣汁服。外用:捣敷或制成软膏外敷。
药理研究
药理研究表明垂盆草苷对四氯化碳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肝细胞内糖原和葡萄糖-6-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含量增加,琥珀酸脱氢酶和ATP酶活性增强。垂盆草苷对小鼠的细胞免疫有显著抑制作用,能抑制T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并能抑制T细胞依赖抗原-SRBC的抗体形成细胞数;增加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垂盆草注射液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与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甲基异石榴皮碱、N-甲基异石榴皮碱、二氢-N-甲基异石榴皮碱等生物碱以及景天庚糖、葡萄糖、蔗糖、果糖。并含垂盆草苷及多种氨基酸、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消旋甲基异石榴皮碱、二氧异石榴皮碱等成分。
使用禁忌
脾虚腹泻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肝炎:a.急性黄疸型肝炎:垂盆草30克,茵陈蒿30克,板蓝根15克。水煎服。(《安徽中草药》);b.急性黄疸型或无黄疸型肝炎:鲜垂盆草62~125克,鲜旱莲草125克。煎煮成200~300毫升,每次口服100~150毫升, 每日2次,一疗程15~30天。(《福建药物志》);c.慢性迁延型肝炎:鲜垂盆草30克,紫金牛9克。水煎去渣,加食糖适量,分2次服。(《浙江药用植物志》);d.慢性肝炎:垂盆草30克,当归9克,红枣1 0枚。水煎服,每日1剂。(《四川中药志》1982年)
②治肠炎,痢疾:垂盆草30克,马齿苋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四川中药志》1982年)
③治无名肿毒,创伤感染:鲜垂盆草配等量鲜大黄、鲜青蒿,共捣烂敷患处。(《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④治咽喉肿痛:垂盆草15克,山豆根9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⑤治烫伤、烧伤:鲜垂盆草适量,捣汁涂患处或用垂盆草12克,瓦松9克,共研细末,菜油调敷。(《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相关中药材推荐

麝香 shè xiāng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属开窍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胆矾 dǎn fán
涌吐、解毒、去腐。属涌吐药。

鸡骨香 jī gǔ xiāng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属理气药。

石菖蒲 shí chāng pú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女贞子 nǚ zhēn zǐ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属补虚药分类下的补阴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南鹤虱 nán hè shī
有驱虫功能。属驱虫药。

赤石脂 chì shí zhī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