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

虎耳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虎耳草
拼音拼读
hǔ ěr cǎo
药材别名
金线吊芙蓉、烂耳草、石荷叶、金丝荷叶、耳朵草
英文名称
Saxifraga stolonifera
功效分类
清热凉血药
药用部分
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Meerb.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草本。高14~45厘米,有细长的匍匐茎,带红紫色。叶通常数枚基生,肉质,密生长柔毛,叶柄很长;叶片广卵形呈肾形,基部心形或截形,边缘有不规则钝锯齿,两面有长伏毛,上面有白色斑纹,下面紫红色或有斑点。圆锥花序稀疏,花梗有短腺毛;花两侧对称;萼片5,不等大,卵形;花瓣5,白色,下面2瓣大于其他3瓣,披针形,上面3小花瓣卵形,都有红色斑点;雄蕊10;心皮2,合生。蒴果卵圆形。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产地分布
生于中性至微酸性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或岩石上。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季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新鲜全草紫红色或墨绿色,干品为棕红色。全体有毛。根茎段具细须根。匍匐茎细长如线。叶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圆形或肾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具长叶柄,聚生于茎基或节部。花茎顶端有圆锥花序。蒴果卵圆形。无臭,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微苦。归肺经、胃经。
功效作用
祛风、清热、清血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临床应用
用量10~15克,煎汤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洗;鲜用捣敷;或绞汁滴耳及涂布。用治风疹、湿疹、中耳炎、丹毒、咳嗽吐血、肺痈、崩漏、痔疾。
药理研究
对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具有强心、利尿作用;对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体外实验未发现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槲皮苷、槲皮素、5-葡萄糖苷、岩白菜素、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琥珀酸、甲级延胡索酸、绿原酸、槲皮苷、熊果粉苷及挥发油等成分。
使用禁忌
有小毒,孕妇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肺痈吐臭脓痰:虎耳草12克,忍冬叶30克。水煎2次,分服。(《江西民间草药》)
②治痔疮肿痛:虎耳草30克。水煎,加食盐少许,放罐内,坐熏,每日2次。(《江西民间草药》)
③治淋巴结核:虎耳草鲜草捣烂敷患处,连用3~5天。(南药《中草药学》)
④治血崩:鲜虎耳草30~60克,加黄酒、水各半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吐血:虎耳草9克,猪瘦肉120克。混同剁烂,做成肉饼。加水蒸熟食。(《江西民间草药》)
⑥治风火牙痛:虎耳草30~60克。水煎,去渣,加鸡蛋1只同煮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⑦治皮肤风疹:虎耳草、苍耳子、紫草、芦根各15克。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广西本草选编》)
⑧治荨麻疹:虎耳草15克,土茯苓24克,忍冬藤30克,野菊花15克。水煎,头汁内服,二汁熏洗患处。(《浙江药用植物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石决明 shí jué míng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穿破石 chuān pò shí
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消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清热药。

小茴香 xiǎo huí xiāng
祛寒止痛、理气和胃。属温里药。

白附子 bái fù zǐ
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积雪草 jī xuě cǎo
清湿热、解毒消肿、活血利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石膏 shí gāo
清热降火、除烦止渴。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紫玉簪 zǐ yù zān
拔脓解毒,生肌。

茺蔚子 chōng wèi zi
活血调经、清肝明目。属活血化瘀药分类下的活血调经药。

榔榆皮 láng yú pí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石楠叶 shí nán yè
祛风湿,止痒,强筋骨,益肝肾。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