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草

翠云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翠云草
拼音拼读
cuì yún cǎo
药材别名
蓝地柏、绿绒草、地柏叶、金鸡独立草、翠翎草、矮脚凤毛、孔雀花、翠羽草、神锦花、凤尾草、水松、龙柏草、虱子草
英文名称
uncinata spikemoss herb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来源于卷柏科植物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 (Desv.) Spring.的全草。
动植物形态
中型伏地蔓生蕨。主茎伏地蔓生,长约1米,分枝疏生。节处有不定根,叶卵形,二列疏生。多回分叉。营养叶二型,背腹各二列,腹叶长卵形,背叶矩圆形,全缘,向两侧平展。孢子囊穗四棱形,孢子叶卵状三角形,四列呈覆瓦状排列。孢子二形。
产地分布
野生于潮湿山谷林下,腐殖质土、岩石上。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3~7月剪取嫩枝,切成小段,晒干。
药材性状
呈长1~1.5厘米的段。主茎直径约0.1~0.2毫米,有纵棱,淡黄色或黄绿色。主茎上味较大,疏生,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全缘。分枝上的叶密生,二型。孢子囊穗四棱柱形,长约1厘米。质较柔嫩。略具草腥气,味微甜、微涩。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淡。归经肺经、肝经、大肠经[《湖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
功效作用
清热利湿、解毒、祛瘀、止血、止咳。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30克,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晒干研粉外敷。用治黄疸、痢疾、水肿、风湿痹痛、咳嗽吐血、喉痛、痔漏、烫伤、外伤出血。
药理研究
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全草含穗花杉双黄酮等黄酮类化合物。另含海藻糖约1.6%。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谨慎用药。
配伍药方
①治肠炎,痢疾:翠云草、马齿苋各30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②治水肿:鲜(翠云草)全草60克。水煎服,日服2次,忌盐100日。(《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积伤胸胁闷痛:干翠云草30克,和墨鱼干同煮食。(《福建中草药》)
④治黄疸:翠云草30克,秋海棠根3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⑤治火烫伤:(翠云草)全草炙存性,研细末,用青油(桕子油)调敷伤处。(《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⑥治夏季感冒:翠云草(鲜)60克,香薷15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⑦治急、慢性肾炎:翠云草30克,加水适量,煎至300毫升。每服150毫升,每日2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相关中药材推荐

麝香 shè xiāng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属开窍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胆矾 dǎn fán
涌吐、解毒、去腐。属涌吐药。

鸡骨香 jī gǔ xiāng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属理气药。

石菖蒲 shí chāng pú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女贞子 nǚ zhēn zǐ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属补虚药分类下的补阴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南鹤虱 nán hè shī
有驱虫功能。属驱虫药。

赤石脂 chì shí zhī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