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仁

薏苡仁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薏苡仁
拼音拼读
yì yǐ rén
药材别名
苡仁、薏米、草珠儿、薏珠子、回回米
英文名称
semen coicis
功效分类
利尿通淋药
药用部分
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 ma-yuen (Roman.) Stapf的成熟种仁。
动植物形态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丛生,多分枝。叶互生;叶片线状披针形,两面光滑,边缘粗糙。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雄小穗复瓦状排列于穗轴之每节上;雌小穗包于卵形硬质的总苞中,总苞灰白色或蓝紫色,坚硬而光滑,有光泽,花有3枚退化雄蕊残迹;雌蕊1,柱头2裂。颖果圆珠状。花期7~8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河边、溪流边或阴湿山谷中,喜生于温暖、潮湿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福建、江苏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及种皮。
药材性状
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毫米,宽3~6毫米,顶端钝圆,基部略宽而微凹,内有淡棕色点状种脐。表面乳白色,平滑,偶有残留的淡棕色种皮;背面圆凸,腹面有一较宽而深纵沟,宽约2毫米,沟内常留有浅棕色种皮。质坚实,断面平坦,白色,富粉性。气微,味淡,微甜。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淡。归脾经、胃经、肺经。
功效作用
健脾利湿、除痹止泻、清热排脓。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临床应用
用量10~30克。煎汤内服;或入丸、散,浸酒,煮粥,作羹。用治水湿停蓄之水肿、小便不利、淋浊、脚气浮肿、脾虚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或痿弱无力、肺痈、咳吐脓痰、肠痈等。
药理研究
抑制骨骼肌收缩;小剂量兴奋呼吸中枢,大剂量抑制呼吸中枢;降血糖;促排卵;抑制胰蛋白酶等。目前普遍认为薏苡中一定配比的饱和脂肪酸在抗癌方面起主要作用。药理实验还证明,本品有抑制骨骼肌收缩、解热、镇痛、抗炎、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还能轻度降低血糖。
化学成分
本品含薏苡仁酯、棕榈酸、亚油酸、薏苡多糖A、薏苡多糖B、薏苡多糖C等成分。
使用禁忌
本品力缓,宜多服久服。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慎用。
配伍药方
①治鼻中生疮:用薏苡仁、冬瓜煎汤当茶饮。(《古人集验方》)
②治乳岩:玄胡索、薏苡仁各15克。黄酒二钟,煎一钟。空心服,出汗即验。(《外科大成》乳岩方)
③治丘疹性荨麻疹:薏苡仁50克,赤小豆50克,大枣15个,红糖30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为1个疗程。[《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6,3 (1):16苡仁赤小豆汤]
相关中药材推荐

石决明 shí jué míng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穿破石 chuān pò shí
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消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清热药。

小茴香 xiǎo huí xiāng
祛寒止痛、理气和胃。属温里药。

白附子 bái fù zǐ
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积雪草 jī xuě cǎo
清湿热、解毒消肿、活血利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石膏 shí gāo
清热降火、除烦止渴。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紫玉簪 zǐ yù zān
拔脓解毒,生肌。

茺蔚子 chōng wèi zi
活血调经、清肝明目。属活血化瘀药分类下的活血调经药。

榔榆皮 láng yú pí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石楠叶 shí nán yè
祛风湿,止痒,强筋骨,益肝肾。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