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漏芦

禹州漏芦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禹州漏芦
拼音拼读
yǔ zhōu lòu lú
药材别名
龙葱根、火绒球花、毛头
英文名称
radices echinopsis latifolii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菊科植物蓝刺头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的根。
动植物形态
蓝刺头: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根圆柱形,直径0,5~1.5厘米,淡红色。茎单一,直立,下部疏生蜘丝状毛,上部密生白绵毛。叶互生,2回羽状分裂或深裂,基生叶具长柄,长圆状倒卵形;上部叶渐小,长椭圆形至卵形,先端锐尖,基部抱茎,边缘具尖刺,上面被蜘丝状毛,下面密被白绵毛。头状花序顶生,球形,由许多小头状花序组成;外总苞刚毛状,内总苞片外层为匙形,边缘具睫毛,内层为菱形至长圆形,中部以上被睫毛;花冠筒状,先端5裂;雄蕊5枚,花药聚合。瘦果圆柱形,密生黄褐色柔毛,冠毛长约1毫米。花期7~9月,果期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草丛中或山野的向阳处,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生于山坡草丛中,分布于辽宁、山东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药材性状
类圆柱形,稍扭曲,长10~25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顶端有纤维状棕色硬毛。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褐色,木部呈黄黑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昧微涩。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胃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4.5~9克,水煎服。孕妇慎用。用治诸疮痈肿、乳痈肿痛、乳汁不通、瘰疠疮毒。
药理研究
禹州漏芦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清热解毒:禹州漏芦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所致的口腔溃疡、咽喉炎等疾病。
利尿排毒:禹州漏芦含有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成分,可促进尿液的排出,有助于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抗炎消肿:禹州漏芦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皮肤肿痛、湿疹等疾病。
止血散瘀:禹州漏芦含有一些具有止血散瘀作用的成分,可用于治疗瘀血所致的症状,如瘀血痛、瘀血瘤等。
抗菌抗病毒:禹州漏芦中的一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相关感染疾病。
化学成分
用量4.5~9克,水煎服。孕妇慎用。用治诸疮痈肿、乳痈肿痛、乳汁不通、瘰疠疮毒。
使用禁忌
孕妇慎用。
配伍药方
禹州漏芦可以与其他中药材配伍使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禹州漏芦配伍药方:
禹州漏芦、黄连、黄芩、黄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口腔溃疡、咽喉炎等症状。
禹州漏芦、白芷、苍术、地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湿热引起的皮肤肿痛、湿疹等症状。
禹州漏芦、生地黄、丹参、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适用于热毒引起的血热症状、痈疽肿痛等。
禹州漏芦、连翘、黄芩、板蓝根: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症状。
相关中药材推荐

石决明 shí jué míng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平抑肝阳药。

龙齿 lóng chǐ
镇静安神、清热除烦。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天麻 tiān má
平肝息风止痉。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

禹余粮 yǔ yú liáng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

石蒜 shí suàn
消肿、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栀子 zhī zǐ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黄芪 huáng qí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迎春花 yíng chūn huā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钩藤 gōu téng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

炙黄芪 zhì huáng qí
益气补中。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