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黄芪

炙黄芪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炙黄芪
拼音拼读
zhì huáng qí
药材别名
无
英文名称
Stir-fried astragalus root
功效分类
补气药
药用部分
黄芪的炮制加工品。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厘米;叶柄长0.~1厘米;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0毫米,下面被白色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毫米,宽 3~12毫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色,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色柔毛。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长3~4毫米,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 5~7毫米,外面被白色或黑色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花冠黄色或淡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有柄,被细柔毛。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毫米,宽8~12毫米,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色或黑色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产地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采收加工
取黄芪片,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直径0.8~3.5厘米,厚0.1~0.4厘米。外表皮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沟。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归肺经、脾经。
功效作用
益气补中。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临床应用
用量9~30克。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药理研究
炙黄芪煎剂、水浸剂、醇浸剂皮下或静脉注射于麻醉动物(犬、猫、兔),都可使血压下降,且效用快速,持续时间短暂,降压效用是直接扩张外周血管的结果。增强有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黄芪多糖有明显的抗疲劳效用,能显著延伸氢化可的松耗竭小鼠的潜泳时间和增加肾上腺素重量
化学成分
炙黄芪的70%乙醇提取物分别含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4-醇-7-O-β-D-葡萄糖苷、芳香膜菊素-7-O-β-D-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大豆皂苷Ⅰ甲酯、毛蕊异黄酮、2′-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7-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苷、黄芪皂苷Ⅰ、异黄芪皂苷Ⅰ、黄芪皂苷Ⅱ、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黄芪皂苷Ⅲ、异黄芪皂苷Ⅱ。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
①治小儿小便不通:绵黄芪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麝香 shè xiāng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属开窍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胆矾 dǎn fán
涌吐、解毒、去腐。属涌吐药。

鸡骨香 jī gǔ xiāng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属理气药。

石菖蒲 shí chāng pú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女贞子 nǚ zhēn zǐ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属补虚药分类下的补阴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南鹤虱 nán hè shī
有驱虫功能。属驱虫药。

赤石脂 chì shí zhī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