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驳骨

大驳骨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大驳骨
拼音拼读
dà bó gǔ
药材别名
大接骨草、偏肿鸭嘴花、黑叶爵床、大接骨、救命王、大还魂
英文名称
Common lapel bone
功效分类
活血疗伤药
药用部分
爵床科植物大驳骨Adhatoda ven-tricosa(Wall.)Nees的茎叶。
动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茎直立,圆柱形;新枝绿色,老枝灰黄色,节间显著膨大呈膝状,叶对生;叶片近革质;椭圆形,长10~15cm,宽4.5~6cm,先端钝,基部尖窄,全缘。穗状花序顶生,有多数宽卵形的苞片,内有3~4花;小苞片极小;萼片5;花冠二唇形,花白色而有红色斑点, 上唇2裂,下唇较大,3浅裂,中裂较宽;雄蕊2,着生于花冠喉部,花柱线形,2浅裂,蒴果卵形或椭圆形,有毛。
产地分布
多生于山地、水边、坡地、路旁灌木丛或林下湿润地,常为栽培绿篱。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华南各省区。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
药材性状
茎枝圆柱形,多切成段,表面光滑,微具纵棱,灰绿色,或棕黄色,节部膨大,略带紫色,断面中空有髓。叶对生,具短柄;叶片椭圆形,革质,长10~15cm,宽3~6cm,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叶面青绿色,叶青黄绿色,微显光亮,无毛。气微,味微辛。以茎枝细、叶多、色青绿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平,味辛、苦。归肝经、脾经。
功效作用
活血止痛,化瘀接骨,祛风除湿,消肿解毒。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疗伤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主治跌打伤肿,骨折,劳伤腰痛,风湿痹痛,胃气痛,无名肿毒,外伤红肿。
药理研究
大驳骨叶中所含的鸭嘴花碱有显著兴奋子宫、兴奋呼吸、收缩支气管、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少冠脉流量等作用,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宋内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等有中等程度的抗菌作用;脱氢鸭嘴花碱有显著的局部麻醉作用。从叶、花及根部提取的油脂部分有抗结核杆菌作用。鸭嘴花油有驱蛔作用。
化学成分
大驳骨叶含鸭嘴花酮碱(vasicinone)、鸭嘴花醇碱(vasicol)、去氧鸭嘴花酮碱(de-oxyvasicinone)、鸭嘴花碱(vasicine)、去氧鸭嘴花碱(deoxypeganine)等生物碱(deoxyvasi-cine)等。地上部分含生物碱:鸭嘴花考林碱(vasicoline)、鸭嘴花考林酮碱(vasicolinone)、安尼索碱(anisotine)、鸭嘴花定碱(adhatodine)和大驳骨酮碱(adhavasinone)等。
使用禁忌
孕妇慎服。
配伍药方
① 消肿止痛,接骨,并治风湿痹痛:大驳骨二两,泽兰一两,透骨消一两,双飞蝴蝶五钱,小驳骨二两,肉郎伞三两,鸡骨香五钱。共捣烂,酒炒热外敷。(《广西中药志》)
② 治跌打创伤红肿:大驳骨适量。捶烂用酒炒热,敷伤处。(《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麝香 shè xiāng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属开窍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胆矾 dǎn fán
涌吐、解毒、去腐。属涌吐药。

鸡骨香 jī gǔ xiāng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属理气药。

石菖蒲 shí chāng pú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女贞子 nǚ zhēn zǐ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属补虚药分类下的补阴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南鹤虱 nán hè shī
有驱虫功能。属驱虫药。

赤石脂 chì shí zhī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