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蔻

红豆蔻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红豆蔻
拼音拼读
hóng dòu kòu
药材别名
红豆、红蔻、良姜子、红扣
英文名称
fructus galangae
功效分类
温里药
药用部分
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 Willd.的成熟果实。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叶2列,几无柄;叶片狭长椭圆形,先端急尖,有短尖头,基部楔形,叶缘厚膜质具纤毛,下面被疏毛或无毛,叶舌先端钝。圆锥花序顶生,花序轴被毛;每一花枝上有花3~6朵,花萼管状,先端3浅裂,有缘毛;冠管与萼管约等长,裂片3,绿白色,长圆形,上方裂片稍宽,先端兜状;唇瓣倒卵形至长圆形,白色,中间略加厚,并有红色条纹,雄蕊1枚,与唇瓣约等长,花药长圆形,先端无药隔附属物;唇瓣基部着生有2枚退化雄蕊,披针形;子房下位,3室,柱头略膨大,先端下陷,具缘毛。蒴果矩圆形或卵圆形,中部略收缩,顶端有宿萼,熟时红色。种子3~6粒,多角形,棕黑色,外被浅棕色膜质假种皮。花期6~7月,果期7~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旷野的草地和灌丛。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于秋季果实变红时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药材性状
长球形,中部略细。表面红棕色或暗红色,略皱缩,顶端有黄白色管状宿萼,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易破碎。种子扁圆形或三角状多面形,黑棕色或红棕色,外被黄白色膜质假果皮,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辣。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肺经、脾经。
功效作用
燥湿散寒、醒脾消食。属温里药。
临床应用
用量3~6克,煎服;或外用。用治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红豆蔻为末,随左右以少许搐鼻中,并掺牙取涎或加麝香,治风寒牙痛(《卫生家宝方》)。
药理研究
抗溃疡;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乙酸1’-乙酰氧基胡椒酚酯、乙酸1’-乙酰氧基丁香酚酯具有抗溃疡作用;乙酸l’-乙酰氧基胡椒酚酯对须发癣菌、深红发癣菌等皮肤真菌具有明显抑菌活性。此外,尚有祛痰及抗癌作用。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黄酮、皂苷和脂肪酸等类成分。还含有乙酸1’-乙酰氧基胡椒酚酯、乙酸1’-乙酰氧基丁香酚酯、丁香烯环氧物、消旋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反式3,4-二甲氧基桂皮醇、1,8-桉叶素、别香橙烯、芳樟醇、橙花叔醇、香茅醇、红豆蔻醛甲、红豆蔻醛乙等。
使用禁忌
阴虚有热者忌服。
配伍药方
①治胃脘疼痛(包括慢性胃炎、神经性胃痛):红豆蔻3克。研末,每服1克,红糖汤送服,日3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②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红豆蔻、连翘、鸡内金各9克,黄连4.5克。水煎服。(《中草药方剂选编》)
③治风寒牙痛:红豆蔻为末,随左右以少许搐鼻中,并掺牙取涎,或加麝香。(《卫生家宝方》)
④治慢性气管炎,咳痰不爽:红豆蔻3克,莱菔子、苏子各6克,水煎,日分2次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麝香 shè xiāng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属开窍药。

九层塔 jiǔ céng tǎ
疏风解表、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通经。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胆矾 dǎn fán
涌吐、解毒、去腐。属涌吐药。

鸡骨香 jī gǔ xiāng
理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属理气药。

石菖蒲 shí chāng pú
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去湿。属开窍药。

女贞子 nǚ zhēn zǐ
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属补虚药分类下的补阴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甜瓜蒂 tián guā dì
涌吐痰食、除湿退黄。属涌吐药。

南鹤虱 nán hè shī
有驱虫功能。属驱虫药。

赤石脂 chì shí zhī
涩肠、止血、生肌、敛疮。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